騎單車壞姿勢 痠痛纏身 座位調太低 足弓踩踏板
(明報專訊) 2014年12月5日
數年前,記者膽粗粗跟友人到台灣參加環島單車遊,知識不足加上姿勢不當,全程相當吃力,肌肉痠痛難耐。
單車熱潮近年愈吹愈盛,不時看到單車友騎着型格戰車走過,但總會看到很多人調校座位偏低,踩踏板位置也不正確。正當大家都在討論單車款式和裝備,卻每每忽略騎車的最佳姿勢、安全等問題,吃力之餘,又會導致肌肉及膝關節勞損;相反姿勢正確,長時間騎行也感輕鬆。以下要點,你做得對嗎?
座位應調校多高?
不少車友怕跌倒,把座位調低,認為萬一失平衡,也可雙腳着地。
蔡俊明解畫:「座位調得低,腳屈曲幅度大,影響大腿發力,降低輸出力量(power output),也影響單車速度,車速愈慢,愈難平衡。如每小時15至20公里,物理學上產生的慣性帶動,反而易於控制平衡。」
周鴻奇補充,若座位太低,膝關節會過度彎曲,無法輕鬆展開,增加膝蓋負擔和壓力,長期會使膝關節勞損及老化。
小知識﹕轆細較難平衡
在港流行的摺疊車,多採用小徑輪胎,但原來比大輪胎單車難平衡,原因也和慣性有關。中文大學物理系高級講師湯兆昇表示﹕「較大的輪胎有較大的轉動慣量(即轉動的慣性),即轉動一開始以後,需要較大的阻力或較長制動時間才能使之停止。平衡較好也較易,因為轉動慣量愈大,要改變它的轉動軸的方向就愈難。」
小測試﹕座位過低 痠痛升兩級
今次邀請了香港教育學院健康與體育學系學生作測試,了解在騎車過程中,單車座位於正確高度及較低高度下,大腿肌肉活動水平、攝氧量、心跳、自身感覺(疲勞及肌肉痠痛程度)等,有何分別。
測試過程﹕同一學生分兩次測試,第一次是單車座位調校至適合高度;隔半小時後再測試,將座位調低3.5厘米,各踏10分鐘。
結果﹕同學的攝氧量、大腿肌肉活動水平沒有大分別,但「自身疲勞感覺」及「肌肉痠痛程度」有差異。學生在座位高度正確下踏單車,自身疲勞感覺是「非常輕鬆」,肌肉痠痛程度為2級(10級為最痠痛);但校低座位後,自身疲勞感覺是「有點辛苦」,肌肉痠痛程度為4級。
分析﹕座位高低,影響膝關節屈曲程度,座位偏低,騎車較吃力,但不等於消耗較多體力(能量)。孫風華博士解釋,「踩單車過程中體力的消耗,主要與幾個因素有關﹕踩單車者體重及單車的重量、單車的機械阻力、踩車距離、路面情况(如上下坡)、踩車速度、風速等。相對來說,座位高低並非影響體力消耗的一個主要因素。反而採用上身挺直或前傾姿勢,會影響風阻,以同一風速來說,上身挺直的體力消耗會比前傾為大」。
高大的人應選大車架?
蔡俊明解畫﹕「如車架太細,騎車時膝蓋會頂撞手把;車架太大,上半身則要盡量俯前握把手。」坊間有專業的bike fitting量度身體比例,幫助挑選合適的單車,業餘車友亦可用以下兩個方法,量度車架大小是否適合。
量度車架大小﹕
1. 單車頭管(俗稱鵝頸)與座位前端的距離和手前臂長度相若。
2. 車架與胯下有足夠空間,測試方法是,跨在車架上管中央位置,公路車的車架與胯下約有3厘米距離,而登山車約有10厘米。
雙手要彎還是要直?
踏單車,運用了身體各組肌肉,除了大腿,腰和背也要用力支撐身體。
蔡俊明解畫﹕「如上身肌肉不夠力,車友會不自覺伸直雙手來支撐身體,長時間騎車,令膊頭繃緊,雙手靈活度低。正確姿勢是膊頭放鬆,握把手時手臂微微彎曲,有助吸收衝擊力。」
腳前掌還是後掌踩踏板更慳力?
踩踏板實際上是轉動踏板,感覺像在畫圓。有人慣用足弓踩,其實不利於長時間騎行。
蔡俊明解畫﹕「正確是要用腳掌前半部的波子骨(蹠骨)放在踏板中央發力,波子骨是腳掌較硬的地方,容易發力,且踩踏板的動作較順暢。假如用足弓踩踏板,每踏一下,腳掌會輕微屈曲,力量難以順利傳達到踏板上,浪費了體力,也容易抽筋。」
哪個波段騎車最輕鬆?
有些業餘車友不習慣轉波,以一波走天下,假如保持在重齒輪比(高波)騎乘,很快會疲倦。
蔡俊明解畫﹕「單車上有多個齒片,騎車時根據路上情况,例如上坡或下坡,互換適合的齒輪比,保持一定的踩踏回數,能減輕雙腿負擔。每分鐘踩踏回轉數保持約100圈左右,上坡時,每分鐘60至70圈,是理想的齒輪比。」
踏板踩時感覺不到太大重力為佳,因此要視乎路况,選擇合適的齒輪比。
騎車點轉波?
(A) 最輕的齒輪比﹕上陡坡或迎風
(B) 略輕的齒輪比﹕爬緩坡或迎風
(C) 略重的齒輪比﹕平地緩慢騎乘或緩坡快速騎乘
(D) 最重的齒輪比﹕下坡或平地快速騎乘
單車的物理學與設計學﹕揀啱座駕 輕鬆上路
市面上的單車種類眾多,騎車姿勢略有不同,市民購買單車,可考慮如何使用,例如什麼時候騎、哪裏騎、怎樣騎,選出合適的車款。
公路車(Road Bike)
前傾姿勢 高速不費力
特點﹕為高速走在柏油路上打造的運動單車,車架與車胎較輕,車胎較窄,能減少地面的阻力。手把是獨特的彎把,可以改變手握位置,採用前傾姿勢,或挺起上半身,應付道路上的風速變化及速度追求。前傾姿勢騎車,能運用上半身力量,踩踏較不費力,也是力學上最有效率的姿勢。另一種城市單車(City Bike),前方可放籃子,設計上把手高於座位,騎車時會挺起上身,腰骨可挺直。
登山車(Mountain Bike)
應付顛簸道路能手
特點﹕配備較闊的平手把、凹凸粗糙的車胎、堅固車架、寬闊變速範圈,以及避震設備。速度不及公路車,但可應付顛簸的路。另有一種混種車(Cross Bike),結合了公路車和登山車的特性,既有吸收衝擊力的懸吊系統,也有輕量細胎。
摺疊車(Folding Bike)
攜帶方便唔襟撞
特點﹕多採用小徑輪胎,可摺疊,易收藏,運送方便。相比其他種類的單車,抵受撞擊能力低,接駁位受撞擊有機會折斷。
今期專家
單車教練、yourbikecoach.com創辦人蔡俊明
香港教育學院健康與運動科學講座教授周鴻奇
香港教育學院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孫風華